构建养老服务人才引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3-10

主持人 劳动保障报记者  

  宾: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副研究员   郑海涛

山东省临沂市人社服务中心培训科副科长           徐勤龙

陕西省富平县艺德家政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许 静


养老护理需求呈现刚性趋势  专业化要求不断提升



记者: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较大,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




郑海涛:总体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特点:

一是人才专业化要求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结构不断变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逐步显现,在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方面,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人才多元化与职业精细化趋势日益显著。除了传统护理工作外,社会对养老服务职业衍生出更为多样化的需求,例如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等新兴职业,以及服务于特定需求的长期照护师、社区助老员、老年助浴员等新工种,均是为适应当前社会老龄化加深、家庭结构小型化及老年人生活质量要求提高等新形势而出现的。

许静:当前,社会上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居家服务、机构服务和社区服务,每一类服务要求都不相同。由于有长护险助力,一线城市养老护理服务普及程度高于二线城市。在中心城市和县城,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依旧呈现刚性,主要原因为子女无法亲自照料、老人独居、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人陪伴,以及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特殊照护需求。

记者:总的来看,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哪些专业技能和素质最为缺乏,导致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行业内传帮带

记者:在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方面,当地推出了哪些举措,有哪些亮点?

徐勤龙:临沂市人社、民政等部门充分协作,创新构建形成“培训+竞赛+标准化+激励”TCSE人才培养模式(Training培训+Competition竞赛+Standardization标准化+Encouragement激励),全力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一是做好政策引领。2024年4月,16部门联合印发《临沂市加强孝善临沂品牌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人才建设筑基、畅通引入渠道、打造优质环境、支持稳岗就业等4个方面,提出17条具体推进措施。

二是加强培训保障。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对全市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累计培训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2.9万人次,岗前培训率达100%。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成立市级健康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及养老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45家机构、11家院校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专业学院共建乐亲学院,探索建立“院中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支持企业创新性发展,如临沂康养护理中心搭建“黄金3分钟”急救响应体系,2024年成功处理85起突发紧急状况,最快响应时间仅1分40秒。

记者:当前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与实际养老服务工作场景的契合度如何?该如何优化?

许静:虽然我国对于培育养老服务人才有很多举措,人社、民政部门均推出培训补贴政策,但培养和需求之间还存在契合度不高的问题。

首先,存在培训和就业脱节问题。比如,实践中,养老护理员培训范围主要以女性50岁以内、男性60岁以内为主。但由于母婴护理和育婴员薪资待遇有很大优势,50岁以内女性接受培训后大多会选择育儿工作。在家政市场上,客户对男性养老护理员接受程度不高,这类护理人员就业路不畅。比如在上海这个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很多养老服务企业不用男护工。对此,一是建议企业和培训机构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定向培训,实行先签约再培训;二是加强宣传,鼓励企业使用男护工,对于男护工比例高的企业给予表彰,让市场愿意接受男护工。事实上,我们发现,男护工就业稳定性比女性高。

其次,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工资较低,导致有技能的行业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因此,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刻不容缓。对年轻人要以在管理性岗位培养为主,设置五险一金,实现岗位工资稳定增长,让人才留得住;对于一线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为其安排服务对象时,需要从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等逐渐过渡,让从业人员打破心理障碍,逐渐胜任岗位;积极表彰优秀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实现行业内传帮带、老带新。

徐勤龙:当前,养老护理培训内容通常包括职业道德培养、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基本护理知识、急救技能、沟通技巧和服务态度等,这些内容与养老服务工作场景中需求高度契合。但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法律知识和智能化养老设备使用等方面,存在培训不够深入和过于理论化的问题,缺乏与实际工作场景的紧密联系。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不断丰富和深化培训课程,加强涉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加法律知识培训,引入智能化养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智慧养老趋势的适应能力。

                      完善人才评价、培训机制    加快制定发布“两目录”

记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未来对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会持续增长,应该如何提前布局,完善培训体系,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郑海涛:其一,要完善养老务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新职业发布,加快推进开发相关职业标准,规范从业行为。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推动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的遴选备案工作。研究建立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助力打造一支专业精湛、素质过硬的养老服务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其二,健全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建立以地方政府为工作主体,有关部门协调支持,院校、企业、社会团体、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养老服务机构为实施载体,适应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和人员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强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培训实训机构。

其三,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质效。通过创新培训方式,如引入线上学习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积极邀请养老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成为培训师,壮大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确保培训内容紧跟行业前沿,满足不断变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其四,加快制定发布“两目录”,即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与培训机构目录。根据养老服务机构的用工需求以及培训机构在相关领域培训的实际情况,发布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明确急需紧缺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吸引和鼓励更多人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及时公开和动态调整相关培训机构目录,为劳动者有效获取培训资源提供有力参考。

徐勤龙: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布局: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支持相关院校、养老服务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标准拟定、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和实训教学。加强养老服务与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等关联领域合作,鼓励执业护士、家政服务员、健康管理师等职业人员参与养老服务。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在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同等待遇。培育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志愿者到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常态化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建设。以临沂市为例,我们将养老 护理服务作为临沂市“劳动之星”技能竞赛的重要赛事,通过竞赛选 树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先进 工作者,及时授予“临沂市技术能手”称号,发挥行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艺德5大保障 更多
  • 1德育保障
  • 2技能保障
  • 3服务管理保障
  • 4诚信建设保障
  • 5自有培训学校
艺德月嫂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18691353111
免费咨询
添加微信

扫一扫

加微信开始预约

关注有礼

扫码关注

公众号定期享优惠

回到顶部